首页 >  实时讯息 > 

时事开讲第245期|劳动创造世界

发布时间:2025-04-26 13:12: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郭闻

1

1935年,教育家陶行知写了一首《自立立人歌》, 通过四段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诗句,传递了自立自强、乐于助人以及社会责任感的观点。

歌词第一段是这么写的: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因为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特别是喻意明确、说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后来这几句歌词就渐渐变成了俗语,想表达自己能干活、自立自强的情绪时,便会脱口而出这句话。

在劳动节即将到来的这个时段,我们再看这段话,会觉得格外有意味。

近些年,诸如名牌大学生啃老10年、考公不成宅家打游戏之类的啃老、躺平新闻屡见不鲜……《半月谈》在调查之后,为此提出了“城市蹲族”的概念:他们出身中产,手握高学历,却选择低欲望生存,不事生产、有一天过一天。

无法忽视的是,这种躺平的观念和做法颇有市场,特别获得了许多初出校门初涉社会的年轻人追捧和效仿。甚至从打拼的“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开始向二三线城市悄然蔓延。

虽然说,生活方式是个人的选择,多元化的社会也给了人们多元化的选择。但是,我们仍然要说,这样“躺平”的生活方式和态度,越少越好。特别是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同学们,不要被这样的情绪带着走。那些选择所谓躺平的人,是没有被生活逼到“分”上,正如心理学专家施琪嘉的评价一针见血:他们从小被满足一切需求,却失去了最珍贵的东西——对生活的向往。

这种生活观念被人冠以“丧文化”的标签,一个“丧”字便足以表达大多数人对此的态度。实际上,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在支持个人选择的同时,都不赞成和提倡这样的消极情绪。因为它不仅对自身有着伤害,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更有着极大的伤害。

当物质富裕到一定程度,精神的建造便极其可贵。个人的精气神,往往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精气神,一个有活力的社会,一个进取的国家,必定拥有心态积极的国民。

时值劳动节,读一读陶行知的《自立立人歌》,了解什么是劳动,什么是劳动精神,也许会让成长中的我们,看见前行的道路,明白未来的自己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2024年5月1日,在成达万高铁遂宁涪江特大桥建设现场,中铁十七局的工人在施工。 新华社 发

2

对于人类来说,从古猿到现代人类的转变,劳动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劳动更是创造了一整部人类历史,更将创造未来的文明。

人类生活所有的一切,都是劳动创造出来的。不仅吃饭穿衣需要人种田、织布,做饭睡觉需要人生产锅碗瓢盆、床铺家具,我们平时看的电影看的书,还有电子游戏,所享受的一切精神上的愉悦,都是靠大家的劳动生产出来的。劳动既有体力劳动,也有脑力劳动,它们满足了我们的各方面需求。

可见,人生来便需要劳动,这是生存的基础。在远古,不劳动的最终结果只能是饿死,劳动才能支撑自己活下去。人们早已深谙“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并将之延伸在学习上。实际上在现代社会同样如此,那些能够选择“躺平”的人,是因为还没有被生活逼到绝境。

对国家而言,劳动更是件大不了的事,被赋予了很高的地位和意义。在古代,每年春耕时分,帝王哪怕是做做样子,也要下田劳动一番,这叫“劝农”。意思就是,劳动的时节开始啦。国家的生存之本是什么呢,便是这劳动背后的收获啊。

中国人有条著名的共性标签便是“勤劳”,勤劳让中国人创造出了璀璨的文化和历史,勤劳也让中国人创造出了一个拼命赶超世界的新中国。

我们都知道,在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开展了大生产运动。这是一次人人有份、个个有责,谁都不可以置之身外的劳动。这种劳动的精神,在建立新中国后,一直延续了下去。

在新疆,十万子弟兵原地转业,成立生产建设兵团,一手拿枪一手拿锄,硬生生地建起了塞外江南。如今,我们知道新疆有丰富的农产品,便是那时候打下的基础;北大荒,它是今天中国的粮仓,但是却是近百万的支边青年、转业复转军人、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们,用双手扶起了犁耙,唤醒了荒原;新中国的第一批石油钻探工人,拼命打出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油井,王进喜喊出了那句著名的话: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新华社 发

在新中国成立的这70多年里,各行业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劳动模范和英雄人物,他们带动的不止是身边的人,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加快了中国工农业的发展进程。比如全国劳模中的邓稼先和袁隆平,就是这样两位影响深远的科学家。

“两弹元勋”邓稼先长期甘当无名英雄,从上世纪50年代末研制原子弹开始,他便从物理学讲坛上“消失”了,出现在基层第一线,孜孜不倦、默默奋斗了28年。为中国原子弹、氢弹的原理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立下卓越功勋,为新型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作出重大贡献。

袁隆平是同学们很熟悉的科学家,我们吃的高产大米就是他研制的。我们国家这么多人口能够吃饱饭,袁隆平在一线的科研是关键。

而他们,仅是新中国劳模中的一部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从1950年至2020年,党和国家已先后召开16次全国劳模表彰大会,累计表彰先进个人33708人次。1995年后,每5年召开一次,在逢“五”逢“十”年份的“五一”前夕开展,基本固定了表彰时间和频次。2025年是第17次评选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今年拟表彰对象2426名。其中,全国劳动模范1670名,全国先进工作者756名。

3

劳动的精神发展到现在,不仅被各行各业奉为圭臬,更被发扬光大,2021年,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一起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

我们今天为什么要重述劳动光荣、强调劳动精神?

新华社 发

在全球经济动荡的当下,激发劳动的热情和劳动精神中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一面尤为重要。

因为崇尚劳动,我们有着“咱们工人有力量”的豪迈,有着“天不怕地不怕,风雪雷电任随它”的勇气;在真正认可劳动,体会到劳动最光荣之后,人们才会对劳动倾注极大心力,并且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

在人类的科技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劳动生产中的一个小小创新,不仅能给一个产业带来巨大的变化,甚至能够改变一个时期、一个国家的工业生产。比如英国的瓦特从茶壶蒸汽中得到启发,最终定型蒸汽机;又比如宋元时期的黄道婆,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改进纺织工具,提高生产效率,最终成为中国纺织技术的划时代革新家。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未来的躺平族能够少一些,因为只有亲身参与劳动,才能认识到劳动的价值。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推荐

  • 时事开讲第245期|劳动创造世界04-26
  • 蓝佛安:将采取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推动实现全年预期增长目标04-26
  • 潘功胜在IMFC会议最新发声04-26
  • 王毅会见乌兹别克斯坦外长赛义多夫04-26
  • 身份再变化!苏炳添担任暨南大学体育学院院长04-25
  • 开启“油电同智”出行时代 一汽奥迪进入安全与科技跃迁发展期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