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成为基本底色 写在浙江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开启之际④
潮新闻客户端 特约撰稿人 侬民
9月科普月,恰逢开学季,一场场科普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科学知识随着“开学第一课”流进学生们的心田。科学为浙江这片创新热土,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25年9月1日,浙江省与青海省海西州两地4300多所学校、近100万师生通过“云端联课”形式共同开启新学期第一课。 图源:浙江省教育厅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科学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到牛顿的经典力学,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到如今的人工智能,科学革命一次次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认知,重塑社会发展格局。在这科普月火爆的背后,有人或许会问,在当今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科普的终极意义究竟是什么?是科学大众化,传播科学,促进技术扩散?还是反对封建迷信,促进移风易俗,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或许兼而有之。这一切,似乎可以在浙江先行先试的探索实践中找到更深层次的答案。
一
从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视角看,科普首先要解决“形而下”的问题,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推动科学技术扩散与传播,让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生产生活紧密结合。

之江实验室2025年度首场开放日。图源:之江实验室
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之江实验室定期举办公众开放日。这里没有高深莫测的专业术语,取而代之的是科研人员用通俗语言讲解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一位来自未来科技城的企业家感慨:“原来量子科技离我们并不遥远,它正在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

2024年5月,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举办了2024年公众科学日活动。 图源:中科院宁波材料所
在宁波,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将实验室向企业开放,科研人员带着最新研究成果走进车间,与工程师们共同解决技术难题。近年来,该所累计转化科技成果200多项,服务企业超500家,带动经济效益超百亿元。这种“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模式,让科技创新不再是象牙塔里的孤芳自赏,而成为了产业升级的强劲引擎。

浙江柯城衢陈皮科技小院。
在浙西南山区,科普同样在默默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在科技小院里,浙江大学的老师带着研究生,长期驻点服务,“农民出题、专家指导、学生研究、共同解题”,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一位老农欣喜地表示:“专家教我们科学种植,亩产提高了三成,收入也跟着上去了。”这样的故事,在浙江的乡村比比皆是。
二
科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科普更要解决“形而上”的文化层面的问题,推动以文化形态存在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等持续发展与繁荣,让科学理性、科学思维、科学方法成为老百姓基本素养,让科学成为公众生产生活的基本底色。

2025年4月10日,浙江大学“求是大讲堂”通识课程邀请到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孙昌璞院士,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精彩纷呈的讲座。 图源:浙江大学
在浙江大学的“求是大讲堂”,潘云鹤、杨卫等一批院士仍然坚持为公众做科普报告。他们说:“科学不仅要有用,更要有趣;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传播文化。”这种对科学文化的执着追求,正是浙江科普工作的精神内核。

2025年4月,“科学与中国”浙江行——“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走进湖州。中国科学院院士徐义刚带来了科普报告“地月对话——从‘阿波罗’到‘嫦娥探月’”。 图源:湖州市科协
这几年来,“科学与中国”浙江行——“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成为全省各地竞相争取的“香饽饽”,每年有超过100场次的院士科普活动在全省各地隆重上演,还有中科院老科学家演讲报告团的团员经常活跃在之江大地。他们讲的不仅是科学知识,更是他们长期积累的科学家精神。“每次院士专家们来讲座,孩子的眼睛充满了光芒。院士们讲完课后,总有一部分学生不顾一切地冲上前去让院士给他签名留念。他们才是我们学生该追的星。”湖州一中一位老师组织完院士科普活动后表示。
因此,我们为院士来浙科普活动专门取了一个名字:院士科普示范工程。一方面是为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普做示范,另一方面是给广大中小学生做示范。这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文化的力量。

孩子们在绍兴柯桥国家纺织面料馆进行科普研学。 图源:绍兴柯桥中国轻纺城
在绍兴柯桥,纺织企业将智能制造与传统工艺完美结合。他们开设的“纺织科技体验馆”不仅展示先进技术,更传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种将科技与文化相融合的创新实践,让科普工作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更深远的意义。
三
科普的最终目的,是让科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文化自觉。

世界多地的科技工作者在安吉余村,与青少年一起畅聊、互动,感受当地生态文明的发展与探索。 图源:湖州日报
在湖州安吉余村,“两山”理念科普馆通过沉浸式体验,让游客在感受科技魅力的同时,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内涵。一位上海来的游客感叹:“在这里,我不仅看到了科技的力量,更感受到了科学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
去年,德清的邓女士,因为出于对“烂苹果里长出蘑菇”具有强烈的好奇心,随手拍的一张朋友圈的照片,引发了中科院昆明某研究所博士的千里科普奇缘,在网上共同组织了一场跨越千里的网上生物学科普,一时冲上热搜。

长有蘑菇的苹果。图源:当事人社交账号
在衢州龙游,农村文化礼堂变身“科普驿站”,农民们在这里学习科技知识,交流种植经验。科学种田、科技致富已经成为新时代农民的新追求。在台州椒江,社区科普馆成为居民休闲学习的好去处。从智能家居到健康养生,从数字生活到环保节能,科学知识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2024年9月4日,“健康科学咖啡馆”第七讲走进龙游县翠光社区,将“热气腾腾”的科普知识送给社区居民。 图源:龙游县人民医院
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汇聚人工智能、区块链、信息技术等多种最先进技术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浙江文化元素于一体的数字人,跨过钱塘江,越进体育场,点亮亚运圣火。其融科技与文化于一体,跨越的是科技与文化的沟壑,点亮的是科技文化之光。

杭州亚运会数字火炬人“ 弄潮儿”。 图源:央视新闻
在刚刚引发网络热议的绍兴鲁迅故里“鲁迅夹烟”景墙事件中,浙江人展现了应有科学理性——景区的回复是:始终坚持尊重鲁迅、尊重历史、尊重艺术,不轻易改变鲁迅故里在广大游客中的既有形象。同时也进一步加大“禁烟标识”,在公共场所加大“吸烟有害健康”宣传和对吸烟现象的劝阻。我们有一个憧憬:在鲁迅故里的“鲁迅夹烟”景墙下,志愿者在解说完伟人鲁迅之后,同时指“墙”劝“烟”——用鲁迅吸烟危害身体健康的实例讲解“吸烟有害健康”的科学知识,现身劝烟,“是否效果会更好呢?”

鲁迅故里。 图源:绍兴鲁迅纪念馆
四
科学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文化。让科学成为基本底色,意味着科学精神要融入民族精神,科学方法要融入生产方式,科学知识要融入日常生活。
正如一位科普工作者所说:“新时代科普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点燃对科学的热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不是一时的活动,而是长期的浸润。”

8月27日举办的2025年全国科普月浙江(杭州)主场活动现场,人工智能学会发布了浙江省人工智能专家服务团名单。百余位顶尖专家组成的“AI智囊团”,一直致力于让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图源:浙江省科协
期待这个9月,成为科学种子播撒的季节;期待科普月的春风,吹绿之江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期待通过我们共同努力,让科学之光点亮美好生活,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注入强劲动力。
当我们真正让科学成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本底色,创新将成为浙江最鲜明的标识,科学将成为之江大地最动人的乐章。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