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新协同到产业共进 安徽共享长三角一体化机遇红利

来源:安徽新闻联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三角区域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安徽坚持上海龙头带动,携手苏浙、扬皖所长,不断在协同联动上求突破,加强与沪苏浙的科技联合攻关和产业分工协作,以安徽高质量发展助力长三角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记者 胡君
这里是江汽集团的新能源动力域集成开发实验室,在我身后,由江汽集团牵头组建的长三角汽车低碳和智能技术创新联合体的技术团队正在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他们的目标就是要探索如何通过智能技术优化汽车混动系统,寻求多场景下的最优减碳方案。

作为牵头单位,江汽集团整合了同济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长三角科研力量,以及沪苏浙皖汽车产业链上的关键零部件制造企业,进行联合攻关。这种联合体的协同创新,使研发进展超出了预期。

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高级工程师 胡璋林
联合体有效打破地域壁垒,推动人才、设备、数据等关键创新要素的高效共享与协同利用,为技术快速迭代与成果转化奠定坚实的基础,依托智能感知、决策与信息交互能力属性的升级,(整车)能耗降低30%,动力性能提升了35%。

面对全球汽车产业变革加速,安徽以创新突围的姿态深度融入长三角汽车产业格局。今年上半年,安徽汽车产量与新能源汽车产量双双位居全国第一位,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安徽与沪苏浙共同实施长三角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工程、协同构建的“4小时产业圈”发挥的强大效能,通过打造从零部件生产到整车制造的全产业链体系,安徽已有1100多家规上零部件生产企业,与沪苏浙相关企业紧密合作,推动产业链整体转型升级。

著名经济学家 范恒山
长三角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突破的关键时期,我们安徽的汽车企业是做得非常之好的,在其中可以大展身手,与上海、江苏、浙江的企业相互支撑,互相推动,在推动长三角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能够把我们的企业做强做大。

在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中,安徽抢抓战略机遇,主动作为,与沪苏浙共建高水平实验室体系,布局建设13个大科学装置,全省8608台(套)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实现与沪苏浙共享共用,并通过成立涉及新材料、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的创新联合体,大力推进长三角产学研合作。不仅是创新的协同,安徽还借助国家推动沪苏浙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八市的机遇,加快承接沪苏浙产业转移。由上海市闵行区与安徽省淮南市共建的闵行·淮南科创产业园,通过实行“研发在闵行、制造在淮南、头部在闵行、链条在淮南”的区域协同发展模式,成立仅一年时间,就吸引了54个长三角项目落户。

徽闵淮科创产业园管理有限公司 董事长 李琪
总投资近300亿元,行业覆盖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产品畅销国内外,远销美国、德国、印尼等国家。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持续完善,省际合作正焕发全新活力。皖北八市与沪苏浙结对合作深入推进,挂牌运营"7+3"结对合作园区,在六安-松江现代产业园还率先建立跨省域财税分享和统计数据分算机制;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等省际毗邻区新型功能区建设提质升级,"两省一街"警务室、宁滁城际无缝换乘、集成电路产业一体布局等创新实践不断涌现;宣城市更是被纳入上海大都市圈规划范围,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建设全面提速。今年前7个月,沪苏浙在皖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3386个,实际到位资金4662.5亿元,占省外投资项目到位资金的6成。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长三角综合协调处 处长 陈太平
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深化与沪苏浙多层次多领域合作,推动科技创新联合攻关、成果转化,共建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大飞机等世界级产业集群,前瞻布局未来产业,高质量打造生产性服务业,协力增强长三角全球产业竞争力。
《淮南日报》视频版(2025年9月9日)
编辑 孙 玥
责编 张明星
初审 孙继奎
二审 迟海波
三审 张 斌

点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