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专业大洗牌:2220个专业停招,29种未来型专业登场
本轮本科专业调整力度达到新高度。
日前,教育部公布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全国高校共新增专业点1839个,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点157个,停招专业点2220个,撤销专业点1428个,专业调整优化力度进一步加大。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多处提及学科专业建设,提出“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支持濒危学科和冷门学科”“超前布局、动态调整学科专业”“面向数字经济和未来产业发展,加强课程体系改革,优化学科专业设置”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人工智能专业位居2024年度新增专业点数量之首,共新增91所布点高校,数字经济、智能建造、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城乡规划、智能制造工程、机器人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等新增专业点数量位居其后,布点高校数量都超过30所。
此次还增设29种新专业,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6所高校超常增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这个专业从论证到设立仅用了半年,可见需求之强烈。
那么,此次专业调整是基于哪些考量?

29种新专业今年招生
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此后,本科专业“增、撤、调”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2023年度,增设、调整本科专业点1719个,撤销1670个,共涉及3389个专业点;2024年度,增设、调整本科专业点1996个,撤销1428个,共涉及3424个专业点,调整优化力度进一步加大。
最新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有845种专业,包括本次增设的29种新专业。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介绍专业设置的考虑时表示,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增设了区域国别学、碳中和科学与工程、海洋科学与技术、健康与医疗保障等专业,面向科技发展前沿,增设了智能分子工程、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时空信息工程等专业,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增设了国际邮轮管理、航空运动、药物经济与管理等专业。同时,聚焦人工智能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增设人工智能教育、智能视听工程、数字戏剧等专业。
这些新专业有何特点?
复旦大学、南京邮电大学、重庆邮电大学此次在全国首批设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专业。当前,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高层次人才紧缺。复旦大学2024年7月提交的专业设置申请表中写道:未来5年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的骨干、高层次紧缺、领军人才需求近十万名,而国内具有培养能力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每年所能培养的人才约1~2万人。
2019年,复旦大学在全国率先试点“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2020年12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决定设置“交叉学科”门类、“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因此,设置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变得水到渠成。
同时,此次增设的专业点里,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布点也达31个,两个集成电路类专业将共同培养行业紧缺人才。
人工智能正迅速与教育、医疗、交通等众多社会专业领域深度融合,北京师范大学此次设立了全国首个人工智能教育专业,培养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师、教育产品研发工程师与产品经理、教育管理与研究人员等方向的人才。
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需要既懂技术也懂教育的复合型人才。学而思随时问负责人熊泽法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面向中小学生开发的教育人工智能产品,比如自动解题答疑工具,与通用人工智能产品的重要区别就在于,人工智能的解析答疑过程和产品迭代升级都是教研驱动的。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社会对养老服务、健康护理等相关领域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宁夏医科大学设立了全国首批老年医学与健康专业,培养从事养老机构运营管理、医学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工作的医学、管理学复合型人才。同时开设的还有南昌大学、昆明医科大学。
这些新专业公布后,高校将于今年高考后启动招生,但由于是首年招生,很多高校提交的预计招生规模较为审慎,计划人数普遍在30人左右。
据介绍,高校申报增设专业,须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原则上提前1年进行预申报。对于因各种原因未进行预申报的专业,如属于各省(区、市)产业发展急需专业,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同意,高校仍可申报。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介绍,对于中央最新部署、高度关注的战略领域,教育部还开辟相关专业设置即时响应“绿色通道”,集中资源和力量进行优先布局。比如,去年9月,在集中申报期之后,教育部主动服务低空经济快速发展需要,指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6所高校开展论证,超常增设了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

图片来源:新华社
瞄准地方产业发展和就业
高校在优化专业结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服务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此次新增设的专业正是这一导向的生动体现。
此次增设了1996个本科专业点,人工智能专业以91个布点数量位居第一。该专业于2018年首次设立,当年有35所高校布点。2019年,增设的高校数量猛增到179所,占到全年增设专业点总数的9.7%。2020年~2023年,增设的高校数量分别为130、95、59、38所,呈现逐年大幅减少趋势,本以为专业布点基本成熟,此次增设数量反弹至91所,可见人工智能影响之深。
此次增设人工智能专业的高校中,既包括南方科技大学这样的“双一流”高校,也包括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等传统本三批次的高校,还包括丽江师范学院、成都文理学院、四川轻化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行业特色高校。
截至目前,全国有623所本科院校开设人工智能专业,占全部本科院校的50.2%。
数字经济专业同样于2018年首次设立,此次增设的高校数量位居第二,达76所,截至目前共有303所高校设立该专业。
一名华东地区高校的商学院教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与985等名牌高校普遍设立人工智能专业不同,数字经济本科专业主要分布在省属院校。
“这对于促进当地数字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开设高校强调实施产教融合,与数字经济企业共建实践和科研基地,有助于推动当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他说。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介绍,2024年,教育部重点指导黑龙江、浙江、河南、重庆、陕西率先开展高校专业设置与区域发展匹配度提升工作试点。5省(市)围绕区域千亿、万亿级产业集群,打造172个跨校特色专业集群。
“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国家战略、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牵引,加强教育系统与行业部门联动,加强各领域人才需求分析,推动高校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着力提升高校专业对高质量发展的服务能力。”该负责人说。
其他增设专业点数量较多的专业,还有智能建造、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城乡规划、智能制造工程、机器人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智能科学与技术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此次增设的29种本科新专业里,工学门类11种、理学门类1种,合计占比41%;此次增设数量排名前20的专业里,工学门类13种、理学门类2种,合计占比75%。
提高理工农医学科专业比重正在各地各高校推进。河北省教育厅副厅长张春生4月22日接受采访时介绍,到2035年,河北省本科及以上理工农医毕业生占比争取达到60%。
特别是工科专业,更因毕业后的高就业率、高薪资成为学生的热门选择。就业是增设专业的重要考量因素。高校提交的专业设置申请表中,要填写申报专业主要就业领域、人才需求情况、人才需求调研情况等。
工科类专业因其就业前景广阔、薪资水平较高,近年来持续成为学生的热门选择。在高校专业设置过程中,就业市场需求是核心考量要素之一。根据相关规定,高校提交的专业设置申请表中,要填写申报专业主要就业领域、人才需求情况、人才需求调研情况等。
值得注意的是,就业市场在变化,专业设置也是动态的。“在新增专业时,如果盲目追求热门、时髦专业,就可能导致出现同类专业设置过多,人才培养供给超过社会需求,很快又被撤并的问题。”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