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好运⑧丨跨界学霸让脑电波“会说话”
一个智能头环让脑电波“会说话”,一串算法代码为焦虑的心灵寻找归处,在实验室里冰冷的数学公式正转化为温暖的科技力量。来自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以下简称“琶洲实验室”)的“85后”研究员刘竹琳用“不停跨界的青春”在粤港澳大湾区演绎着充满想象力的科创人生。
从山东到澳门再到广州,从数学到计算机再到人工智能智慧医疗领域,刘竹琳在不停跨界的生活中感受着大湾区这片土地迸发出来的生机与活力。

跨界成长:
“代码里跳动的都是大湾区给年轻人的勇气”
“戴上它,你就能‘看见’自己的情绪。”
走进琶洲实验室,智慧医疗AI病理联合研发中心研究员刘竹琳,向记者展示了团队历时三年研发的“秘密武器”——智能冥想头环。这款形似运动发带的设备内置高精度传感器,通过AI算法分析专注度、放松状态和情绪波动,生成可视化报告,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身情绪的波动。
早在2019年琶洲实验室筹建时,刘竹琳就已经加入实验室开始从事情感智能研究,并主要负责数据优化工作。回望自己的成长历程,刘竹琳说,就像她从事的研究一样,“很梦幻,又很现实。”
2009年,刘竹琳从山东大学数学系毕业,放弃保研机会南下澳门攻读数学专业研究生。随后,她曾尝试攻读数学博士,但发现自己更擅长数学的逻辑推理而非解决高难度数学问题。于是,2016年,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攻读计算机博士,并加入了当时在澳门大学任教的陈俊龙教授团队,开始人工智能算法方面的研究。“数学是AI的底层逻辑,但计算机能让公式‘活’起来。”她解释说,“就像突然发现手里的积木能搭出会动的机器人——这种成就感太迷人了。”

2019年,刘竹琳加入琶洲实验室,从事情感智能研究
2019年,博士毕业后,刘竹琳选择跟随陈俊龙教授来到琶洲实验室。为了做好情感智能研究,她学习了解医学与心理学相关知识,例如头痛分类标准、神经解剖学等临床医学基础,心身医学模型及患者行为数据解读方法,循证医学研究方法和医疗数据伦理规范等。她还加入了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头痛分会,成为两三百名会员中少数的非医生身份会员。
虽然每次跨界都意味着重新开始,但刘竹琳对科研的热情一直没有改变。“搞科研就像拓荒,从零开始才够痛快。”她也很庆幸自己来到广州,并全程参与琶洲实验室的筹建。“实验室还在筹建时,办公室不像现在那么宽敞,但我们憋着一股劲儿,捣鼓出了第一个算法,回头看看,那堆代码里跳动的全是大湾区给年轻人的勇气。”
正是凭着这股热情,今年刘竹琳所在团队通过数据模拟和算法优化实现了智能头环数据采集技术的突破。传统脑电监测需要32或64个信号采集点,而刘竹琳团队研发的头环仅需2—3个前额接触点,无需凝胶辅助,5分钟即可完成筛查。“就像用‘快照’代替‘全片扫描’。”她解释说,“抑郁症筛查、职场压力评估,都能用它快速完成。”

刘竹琳(左)和同事讨论工作
跨界合作:
脑洞大开探讨“数字平行人”奥秘
“这个智能头环其实是多方合作的成果。我们团队主要负责与算法、大模型相关的研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多所医院协助进行算法临床试验,企业则负责硬件的生产和迭代。”刘竹琳以智能冥想头环项目为例,向记者解释道。
为了更好地促进科研人员的创新应用落地,目前琶洲实验室已与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医院、企业等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与一批龙头企业共建联合研发中心,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加强协同合作,开展核心技术攻关。
“我们与企业签署战略协议,努力将学术研究与实际需求更好地结合。”刘竹琳告诉记者,琶洲实验室不仅提供专项经费支持技术攻关,还通过“校企双聘”机制让她能深度参与智慧医疗AI病理项目。“实验室在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让我们能够专注于科研攻关。例如,把成果转化收益的90%奖励给团队,这种激励让我们敢啃‘硬骨头’。”有多方合作和政策激励的加持,再加上敢啃“硬骨头”的锐气,科研人员在技术创新上更有动力和底气了。今年,刘竹琳团队与企业合作研发AI病理系统时,为了实现用5%的数据模拟全量效果,曾连续半年熬夜改算法。
如何让AI理解人?刘竹琳讲述了参与智能冥想头环相关联的“数字平行人”研究的经历。她解释说,“数字平行人”就像是人们在虚拟世界里的“双胞胎兄弟”,通过AI和大数据,把人的外貌、性格、习惯甚至思维方式都复制到电脑里。在医疗领域,它可以充当“试药小白鼠”——医生开新药前,先让“数字分身”试吃,看看会不会过敏或有哪些副作用。
“我们的目标不是等人生病了才干预,而是把心理关怀变成日常。”刘竹琳表示,未来,数字平行人还可拓展至睡眠调节、压力预警、慢病辅助管理等大健康领域,推动心理健康服务从“被动求助”向“主动关怀”转型,提升心理问题的早发现与个性化干预能力。
今年,刘竹琳团队开发的智能冥想头环技术已具备进入量产阶段的条件,数字平行人系统也步入试点阶段。“未来,我们想开发更小巧的穿戴设备,让AI像朋友一样陪伴用户。”她目光灼灼,“大湾区有肥沃的产业土壤,我们的技术一定能长成大树。”

刘竹琳
跨界生活:
团队不仅是工作伙伴,更是生活同行者
经过澳门10年、广州6年,从北方“迁徙”到南方的不适早已在刘竹琳身上消失。这些年,她在不停地跨界突破中渐渐融入了粤港澳大湾区这片土地。
如今的刘竹琳有多个身份,既是琶洲实验室的研究员,也是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老师,还是一位新手妈妈。多重的身份让她总是行程满满。为了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她经常学校、实验室两头跑,还要经常去科研项目合作单位讨论,或者外出开会研讨。“大湾区交通很方便。去湾区其他城市开会,不管是自驾还是搭高铁都很快,一般都可以当天往返。”刘竹琳说。
面对科研压力,刘竹琳和她的团队有一套独特的应对方式——用美食治愈焦虑。“在澳门读博时,我就发现美食是缓解压力的最好方式。”她回忆道。这种习惯被她带到了广州的团队中。每当团队科研压力大时,她会和团队成员一起打卡广州老字号的早茶店。“虾饺和凤爪是我们的‘解压神器’,”刘竹琳说,“吃完后虽然还得回去赶工,但心情会轻松很多。”在她的科研世界里,团队不仅是工作的伙伴,更是生活的同行者。她说:“我们实验室从早上8点到次日凌晨2点都有人,但再忙也尽量一起吃饭。”这句话背后,是她对团队文化的深刻理解——“拼命工作,认真生活”。
为了帮助刘竹琳在科研与生活之间找到平衡,这几年她的父母迁居广州。平时父母会帮忙照顾孩子,让这位新手妈妈减少后顾之忧。有时间刘竹琳也会带父母去广州和周边城市游玩,感受岭南文化、湾区美食。“我爸妈刚开始还不太适应南方菜,现在他们比我还爱早茶。”刘竹琳笑称。
“这里既有顶尖实验室的严谨,也容得下楼宇间牛杂锅的烟火气。只要脚步不停,时代自会为你铺路。”说起自己的湾区生活,刘竹琳说,她已经爱上了这里。
湾区印迹
区域协同创新迸发澎湃活力
2020年4月,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正式成立,是广东省为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所设立的10个省级实验室之一。
2024年,广东省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5年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位。
2024年,广东布局第12批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在精密仪器、工业软件等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原生鸿蒙操作系统正式商用,量子纠错新方案、天气预报人工智能大模型入选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广东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两大领域集中发力,推动产业发展加力提速、成群成势。2025年出台了《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系列政策措施,旨在加速构建高技术、高成长的产业新支柱,打造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为激励科技创新,广东将组织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和“智能机器人”等旗舰项目。
截至2025年5月,粤港澳大湾区已建成50余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科技资源集聚效应日益显现。同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25个重点专项、13万余台大型科研设备面向港澳开放使用,极大提升了区域协同创新的效能。
出品/许芳、柳剑能
策划/赵东方、邱敏、汤新颖
执行/张毓、何超
统筹/王晨阳、麦蔼文
版式/黄思勤、徐锦昆
插图/黄思勤、涂晓彬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钧圣、王晨阳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邱伟荣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马俊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