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夷狄指的是什么意思(探究中国“夷狄”观念的由来和演变)

发布时间:2024-11-26 10:24:15

引言

中国的历史上,夷狄是一直存在的一个概念,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夷狄不夷”、“禽兽之类”等相关论述。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对夷狄的认知逐渐深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夷狄”观念体系。本文旨在探究中国“夷狄”观念的由来和其演变历程。

研究意义

研究中国“夷狄”观念的由来和演变,既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也能对今天的文化交流、国际关系等方面有所启示。

对于促进文化多样性、文明交流、文化共享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夷狄”观念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探讨“夷狄”概念的内涵、定义、作用等问题,并对其演变进行考察。

以期能够深入剖析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国民心理状态的变迁,为今后的文化交流、国际合作等方面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1. 夷狄概念的起源和内涵

夷狄概念的起源

夷狄一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尚书》中有“诸夏是谓震,夏后氏之后是谓鸟,夷狄之后是谓虫”等类似的文句,这表明夷狄一词在当时已经是一种常用的概念。至于这一概念是如何产生的,有学者提出了多种解释,包括天文地理原因、人口迁移等。

夷狄概念的内涵

夷狄一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各种各样的内涵。总的来说,夷狄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外来文明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中,夷狄通常指代与中国有接触的外族,特别指代那些来自北方蛮荒地区的游牧民族。

(2)文化标准的观念:夷狄通常被视为文化标准不同、文化水平较低的人或者民族。同时,夷狄也是一个自我认同的概念,指代那些自认为不同于中国文化和社会组织的少数民族。

(3)革命意义的观念: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夷狄在某种程度上也被视为“反叛”的象征,是革命斗争、政治变革的象征。例如,在明朝右旗起义等历史事件中,对于夷狄一词的使用也是与革命意义相关的。

中国夷狄概念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背景下,其内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夷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古代人们的价值观、文化认知等方面,对于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变迁和多元性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先秦时期夷狄观念的演变

夷狄观念在先秦时期的形成

在先秦时期,夷狄通常被视为与中原文明不同、原始野蛮的存在。这种观念的形成,与当时的地缘、民族、文化环境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时中国文明的中心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周边地区被视为“夷狄之地”。从地理上讲,这些周边地区的地貌、环境和生存方式等都与中原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也成为了夷狄概念的重要依据之一。

当时中国的民族多元性很强,不同的民族之间存在着鲜明的语言、文化等差异。夷狄概念也是在这种民族多元性的背景下形成的。

先秦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阶级矛盾分化的时期,这种社会分化也通过对夷狄的想象和评价表现出来,夷狄是被贵族和统治阶层视作危险的“边缘其他”。

夷狄观念在先秦时期的演变

在先秦时期,夷狄和中国的融合是通过多种方式实现的。

一方面,夷狄被统治阶层生搬硬套地引入中原文化,被定位为中国远古时期的文化祖先;另一方面,夷狄也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逐渐获得了新的认知和定位。例如,在一些文献中,夷狄有时被与贤人圣哲等同视。

在这种逐渐融合的过程中,夷狄观念的内涵逐步丰满。夷狄既有与中原文化异质的、原始野蛮的概念,也有被认为发扬了十分勇敢和刚毅精神的描述。同时,夷狄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旧制度和异端思想、政治反叛等内涵。

先秦时期夷狄观念的演变是中国夷狄概念演变的重要阶段之一,也为后来夷狄观念的塑造和演变奠定了基础。

3. 秦汉时期夷狄观念的演变

夷狄观念在秦汉时期的发展

在秦汉时期,夷狄观念的演变得到了加速。秦朝时期,秦始皇进行了大规模地治理和统一,终结了百家争鸣时期的思想多元,这种中央集权的倾斜导致了夷狄观念的强化。

汉朝时期,中央集权的政策被遏制,政治流动性大大增强,夷狄在这种多元政治格局背景下,也逐渐开始出现多元化、复杂化的内涵和形式。

夷狄观念在秦汉时期的表现

在秦汉时期,夷狄观念的重要内涵之一是“民族意义”,也就是夷狄与中国人民的民族差异和交往关系。

在这一时期,夷狄被赋予了一定的权利和社会地位,其中著名的有汉武帝设立的“都护府”等。在这个时期,一些夷狄也开始具有了实际上与汉人相同的社会地位,并逐渐融入了汉文化和政治体系。

夷狄观念在秦汉时期也具有了“文化意义”,即夷狄的文化与汉人文化之间的联系、对比和互动。在秦汉时期,很多夷狄人口在文化上进行了大规模的中国化。

比如,后来的回族、藏族、蒙古族等民族,早期也接收了汉族的文化影响,并产生了独特的文化形态。

秦汉时期夷狄观念的演变,是夷狄观念多元化和复杂化的重要阶段。夷狄观念中具有的民族、政治、文化等多重内涵,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也为中国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借鉴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

4. 民族关系变革下夷狄观念的变化

民族关系变革对夷狄观念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夷狄观念的变化与民族体系的变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汉朝时期,中国的版图已经拓展到外域,汉朝统治者也开始考虑如何处理与外族的关系,以及如何塑造中国的民族身份认同。

在民族关系变革的背景下,夷狄观念也逐渐从“对他”转化为“我与他”的内涵,在这种变化的影响下,夷狄观念的意义与价值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夷狄观念在民族关系变革时期的表现

在民族关系变革时期,夷狄观念的内涵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方面,夷狄与汉人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在交往和融合的过程中,中国和外族之间的差异也逐渐缩小。

另一方面,夷狄观念在民族认同和政治统一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背景下,中国统治者不仅将夷狄作为宣扬自身文化、认同自身国家地位的工具,同时也试图利用夷狄观念来实现中央集权,达到政治目的。

比如,在唐朝时期,“夷狄”的概念被运用到政治统一的进程中,该朝建立了珂朵莉系统和突厥官吏等一系列制度,加速了中原文明与吐蕃等周边文明的融合,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

民族关系变革对夷狄观念的演变产生了持久的影响,使夷狄观念从最初的简单、粗糙的物化视角转变为具有更加复杂的人性视角。在这一时期,夷狄观念演变体现出了中国文化的深邃、反思和开放的特征。

5. 夷狄观念的现代演变

夷狄观念在现代的演变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夷狄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现代,夷狄这一概念不再是作为与中国文化异质的“边缘者”、“外来者”被单纯地看待,而是逐步成为了一种多元性、多文化性的概念。

现代通过旅游、贸易和教育等多种形式加强中国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交流合作,也使得夷狄观念具有更加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而夷狄概念的内容、内涵也逐渐变得复杂和多元。

夷狄观念现代演变的表现

(1)文化多元性的认可:现代社会越来越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夷狄观念也逐渐从“异族”转化为崇尚文化多元性的概念。同时,夷狄也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被利用和学习,为中国社会的多元发展提供了重要作用。

(2)民族融合与重塑:在现代,中国不再强调夷狄与汉族之间的差异或冲突,而是注重夷狄和汉族之间交流和融合,在这个过程中逐渐重构中国民族观念。

(3)政治考量与国际责任:现代社会中,夷狄不再是政治或军事对手,而是与中国形成合作关系的重要伙伴。在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贸易的过程中,夷狄观念也逐渐转化为对外交往和国际合作的重要参考。

现代夷狄观念的演变体现了中国多元和开放的文化价值、历史和现实的复杂性,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对历史前贤、各个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认同和尊重,在中国进一步发展和成熟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结语

通过对中国“夷狄”观念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国民心理状态的变迁,对于今后的文化交流、国际合作等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关推荐

  • 叶长欢陈珩小说<穿成太子妃后总裁他总想护短>全文在线阅读09-12
  • 万盾保险柜售后全国服务号码多少实时反馈-今-日-汇-总(万盾保险柜保险柜电子密码怎么改)09-12
  • 虎发保险柜售后服务号码—全国统一客服热线实时反馈全+境+到+达(虎发保险柜保险柜怎么安装)09-12
  • 得宝保险柜-全国各售后热线实时反馈全+境+到+达(得宝保险柜保险柜密码忘了怎么办)09-12
  • 庚亿保险柜售后24小时联系方式维修查询实时反馈-今-日-资-讯(庚亿保险柜保险柜怎么更换电池)09-12
  • 航通保险柜售后服务中心号码售后服务网点实时反馈-今-日-汇-总(航通保险柜保险柜英文怎么说)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