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彩云网评:警惕“职业代退”沦为诈骗新变种
唯有监管利剑高悬、平台守土有责、企业严防漏洞、消费者擦亮眼睛,才能让“职业代退”陷阱无处遁形,让维权之路回归正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曹灿辉
当你在二手平台挂出转让信息时,率先找上门的不是潜在买家,而是声称“花200元就能全额退款”的“代退高手”。北京的陈先生不会想到,自己为挽回酒店预订损失的举动,竟差点踏入另一个圈套。这种看似“贴心”的服务,实则是游走在法律边缘的黑灰产业,正以“维权帮手”的面目,将消费者推向更深的泥潭。
“职业代退”是一种利用消费者维权心理,以提供全额退款服务为幌子,实则实施诈骗的新型黑灰产业。这些所谓的“代退高手”通常会主动联系在二手平台或电商平台上寻求退款的消费者,承诺能帮助他们获得全额退款,但往往要求消费者先支付一定费用。然而,一旦消费者支付费用,这些“代退高手”往往会消失无踪,或者以各种理由推脱责任,导致消费者不仅未能获得退款,还损失了额外金钱。更为严重的是,所谓的“代退师”往往要求消费者提供身份证号、银行卡信息、订单详情等敏感数据,一旦得手,轻则用这些信息伪造材料恶意投诉,重则直接盗用身份实施诈骗。
“职业代退”乱象滋生,根源在于多重治理漏洞。一方面,平台对“代退”“代维权”等关键词的筛查形同虚设,搜索“酒店代退”仍能跳出大量明码标价的服务链接。另一方面,部分企业的客服投诉机制存在漏洞,让伪造材料有机可乘。此外,一些消费者维权意识虽强却缺乏法律常识,明知“职业代退”可能违规,仍抱着“法不责众”的心态尝试,反而成了黑灰产业的“帮凶”。
从法律层面看,“职业代退”已触碰多条法律红线。《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处理敏感个人信息应当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代退过程中过度索取信息已涉嫌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若情节严重构成犯罪,还可能触犯刑法中的诈骗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因此,填平“职业代退”陷阱需多方合力。一方面,市场监管部门要联合公安部门开展专项整治,对二手平台上的代退服务进行集中清理,顺藤摸瓜,依法严厉打击背后的“职业代退”犯罪团伙。另一方面,平台应当立即升级关键词过滤系统,不仅要屏蔽“代退”“代维权”等显性词汇,还要对“取消订单”“退款服务”等模糊表述进行动态监测,对反复发布类似信息的账号实施封号处理。同时,企业需强化身份核验,引入人脸识别、订单信息交叉验证等技术手段,让伪造材料难以蒙混过关。另外,相关部门还要将“职业代退”诈骗典型案例制作成短视频,在旅游APP、支付软件等高频场景精准推送,用“身边事”警醒“身边人”。当然,消费者自身也得绷紧防范之弦。在面对“职业代退”的诱惑时,应保持清醒头脑,提高警惕。遇到退款问题时,应通过正规渠道与平台或商家沟通解决,避免陷入诈骗陷阱。
别让“职业代退”沦为诈骗新变种。唯有监管利剑高悬、平台守土有责、企业严防漏洞、消费者擦亮眼睛,才能让“职业代退”陷阱无处遁形,让维权之路回归正轨。
来源: 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