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科正少年|以赛育人铸就职教新标杆
大众网记者 李梅 临沂报道
近年来,临沂科技职业学院以“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为核心理念,构建“产训赛创”多维协同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创新创业、职业规划、职业技能等各类大赛中屡创佳绩,形成独具特色的育人模式。
创新创业:从“赛事突破”到“生态构建”
作为新建高职院校,临沂科技职业学院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重要抓手,依托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等高水平赛事,近三年累计获国家级一类赛奖项29项(含国金3项)、省级一类赛20余项,二类赛省级以上奖项超100项。
“我们坚持‘全员教育+重点突破’双轮驱动。”学工处负责人张钦宇介绍,学校建成1020㎡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年均举办“导师工作坊”“模拟路演”等活动50余场,帮助大学生成功创业以点带面开展创新创业论坛、大学生创业训练营、双创大赛、师资培训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更多的专业教师参与到双创大赛和双创教学中去。

为破解项目迭代难题,学校建立“跨专业组队+专家驻校指导”机制,邀请国内外大赛评委、行业专家开展项目打磨。优秀毕业生张彦春带领培育的“海棠沂就”等标志性项目,从育、繁、推三个方面,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模式推广临沂市花沂州海棠,斩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金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艾子罡带领“智浇益农”团队,研发的项目解决了滴头稳定性问题,获省级奖项5项以上。“暑期集训时,我们常工作到凌晨两点,但看到项目真正落地,一切都值得。”艾子罡表示。
职业规划:让每个学生找到人生坐标
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中,现代农业系学生李俊以“新疆护林员”职业规划方案斩获国金,成为职教赛道的亮眼新星。这背后是学校构建的“赛教一体”育人体系:为大一新生开设《生涯规划》课程,组织6000余人参与的“生涯嘉年华”活动,并建立四级选拔机制和省级专家三轮集训制度。
“我们更看重过程育人。”学生工作处老师王文敏透露,学校将赛事纳入人才培养体系,2024年全校参赛率达72%,较上年增长9%。针对高质量学生作品比例低的痛点,学校创新实施“赛教融合精准激励法”,让大赛变得“有趣、有味、有料”。在一系列措施的护航下,李俊“护林员”的职业梦想照进现实。
职业技能:锻造产业急需的“能工巧匠”
在教务处统筹下,学校构建“梯队培养+产教融合”的技能大赛体系。2022-2024年累计获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9项、二等奖36项,其中生态环保系在2023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生物技术”赛项中摘得国赛一等奖。

“大赛是教学成果的试金石。”教务处副处长石罗强调,学校实行“参赛一批、备赛一批、储备一批”梯队建设,建立暑期集训机制,每年组织集训队利用暑期3-4周时间开展集中集训,集训队伍均在70支以上。针对部分赛项采取跨专业培养和组队策略。同时学校根据赛项调整情况,每年及时修订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内容、实训设备和耗材采购管理方式,引入产业新技术,以适应大赛要求和产业发展实际。汽车工程系教师王绪深有体会:从2014年以学生身份获国赛4项一等奖,到如今指导学生获世界技能大赛山东省选拔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赛事中多次获得一、二等奖,他将大赛经验转化为模块化教学法,提升了学生的实操效率。
近三年,学校根据赛项调整,鼓励系部积极参与,同时依据比赛结果优化课程内容、实训设备和耗材管理,引入产业新技术。采取跨专业培养和组队策略,每年修订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大赛和产业发展。
育人逻辑:服务比管理更重要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服务学生成长。”张钦宇谈及管理理念时强调,学校通过创业集市、接诉即办等举措构建服务型管理体系。校园内自发形成的“学生夜市”,每晚创造数千元营业额,学校以“宽容监管”态度鼓励实践;针对获奖团队,除全额发放赛事奖金外,还提供免费创业工位和资源对接。
这种理念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育人成效:近三年选择创业的毕业生越来越多;在2024年“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学校获奖数量位列全国高职前列。正如艾子罡等创业学子所言:“大赛教会我们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永不言弃的工匠精神。”
从创新创业的思维激荡,到职业规划的人生导航,再到职业技能的千锤百炼,临沂科技职业学院正以大赛为支点,撬动职业教育育人模式的深层变革,为区域经济发展持续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