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小院成为都市青年新宠


在北京朝阳区亮马河畔,一座名为“亮马小院”的复合空间正成为Z世代的热门打卡地。这座由环卫院落改造而成的“多巴胺小院”自升级亮相以来,迅速在社交媒体走红,被年轻人称为“进去了就不愿出来的治愈空间”。究竟是什么魔力让它成为城市青年的新宠?北京青年报记者近期来小院一探究竟。
多元业态融合创建年轻消费新场景
亮马小院位于麦家桥北岸东侧,倚靠亮马河的粼粼波光,将自然景观与城市生活相融合。户外露营伞下,几个年轻人喝着咖啡,享受着明媚春光。亮马小院虽小,但是潮范儿十足。院内四季花木扶疏,街边露台与露营桌椅营造出文艺温暖的氛围,游客可伴着微风晒晒太阳,感受“慢生活”的魅力。
DoubleU咖啡的创意特调、野鹅微醺的精酿啤酒、花治植物美学花店的治愈绿植、潮有范儿文创的潮流单品、HKworkshop的生活方式体验……亮马小院的潮还体现在它的多种业态,1000平方米的空间堪称“微型商业综合体”。有意思的是,这些商业品牌不是简单堆砌,而是形成有机互动。比如去年,DoubleU咖啡和野鹅微醺两家店做了联名款啤酒,满足不同年轻人的味蕾。
亮马小院对岸,新开放的双层平台同样值得探索。书店和酒吧与亮马小院相互呼应,演绎着昼夜交替的文化叙事。这里不定时会举办沙龙现场、艺术家对谈、文艺展览等活动,让知识分享与娱乐社交相交融,两者业态互补,形成“日咖夜酒”的休闲动线,并与亮马小院的多元业态一起打造了丰富的年轻消费新场景,让年轻人在这里就能体验到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
社交松弛感构成城市“第三空间”
亮马小院的前身是一处环卫院落。经过改造和空间置换后,成为一处充满活力的复合空间,于去年深秋对外营业,填补了燕莎商场到蓝色港湾之间2公里的商业空白,保持了商业界面的连续性。
北青报记者发现,与传统商业空间不同,亮马小院刻意弱化了消费边界。露营伞下的混坐区、跨店消费的自由度,都在传递松弛开放的态度。临河的观景台阶自然形成聊天圈,秋千区很容易产生互动……去商业化的社交氛围,精准击中了都市年轻人“既需要陪伴又害怕打扰”的矛盾心理,也成为小院隐藏的社交密码。
“在这里点杯咖啡呆一下午都不会有人打扰,还能认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95后白领杨洋最近迷上了来亮马小院移动办公。工作日午间,小院的遮阳伞下,坐着不少年轻人,他们有的在聊天、有的在看书,还有的在抱着电脑敲字,但都没有班味儿,而是一派很松弛的样子。
策展式运营常换常新的年轻态体验
亮马小院这类特色项目,正成为区域活力的“毛细血管”,诠释着亮马河的“1000种生活方式”。相关负责人李丽介绍,面对年轻人多变的兴趣爱好,亮马小院选择了以策展型思路进行管理运营,以常换常新的文商旅体多元业态为基础,搭配多样的年轻态社群活动,与沿线商业空间强化联动,打造充满新潮活力与生命力的休闲娱乐消费空间。
如今的亮马河已成为融合文化、商业与生态的复合空间。从晨光中的咖啡香,到夜色里的微醺漫步,市民游客在此可一站式体验自然、艺术与美食等多元生活。“亮马小院、双层平台与亮马港湾围绕麦家桥,共同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消费格局,也成为亮马河文化经济带二期的城市更新特色点位。”李丽介绍,商业空间与城市空间的紧密衔接,塑造了连续性的商业界面与新的消费聚合点,为亮马河文化经济带提供更丰富的消费场所。
李丽透露,随着亮马河文化经济带二期建设推进,未来将进一步强化亮马河作为大众文化消费生活首选地的商业属性,打造多样文化聚场与水岸生活方式秀场。持续地更新,让年轻人每次到访都有新鲜感,成为“常去常新”的理由。文/本报记者赵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