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增效益 农村增活力 农民增收入
——南昌市以“两整治一提升”行动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进贤县三阳集乡螃蟹小镇
近日,记者来到进贤县三阳集乡闸上(岗峰咀)村(螃蟹小镇),一幅如诗如画的乡村美景映入眼帘:白墙红瓦民居沿湖而建,千米环湖步道串联起湿地观鸟亭,几艘“白色游艇”悠然浮于水面。曾经寂寂无名的小村庄,如今成为人们心中向往的“诗和远方”。
完成农村公路“白改黑”1243公里,高标准打造了991个共同富裕样板村,高质量打造了6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申报创建南昌县冈上水禽等5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2个省级农业产业强镇和20个市级农业产业强镇……2022年以来,我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围绕“四融一共”和美乡村建设要求,扎实开展农业农村“两整治一提升”行动,绘就了一幅“路畅村美、业兴民富”的乡村振兴南昌画卷。
农村路域环境畅安舒美
5月25日,记者驱车行驶在安义县龙安大道—安长线公路上,优质的公路路面平整,沿线风景优美。
记者了解到,龙安大道路段起点位于安义县城边上的潦河大桥南岸桥头,与昌铜高速公路互通,全长9.218公里;以龙安大道为起点的安长线路段全长7.9公里,连接鼎湖镇、龙津镇、长埠镇3个乡镇,途经榨下村、柏树村、戴坊村、老下村、江下村5个村庄,是当地居民出行和农产品外销的重要通道。
“以前,这里的道路坑洼不平,下雨天积水难行,现在路面拓宽成漂亮的沥青路面,道路沿线绿化、标线、标识等安防设施得到统一升级,我们出行更加方便了!”说起“家门口”的这条路,榨下村村民陈利民深有感触。
作为连接城乡的“毛细血管”,农村公路不仅是群众出行之路,更是通往乡村振兴的希望之路。湾庄线起点位于塔城乡北洲村,途经青岚村、湖陂村、凤岗村等行政村,终点位于南洲村南昌县与进贤县交界处,全长11公里。原有水泥路面宽度3.5—6米不等,随着使用年限增长,公路损毁严重。为此,南昌县于2022年12月启动该公路升级改造工程,2023年10月建成通车。
“湾庄线建成通车后,不仅提高了通行效率,也为我们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几年,村里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南昌县塔城乡湖陂村党总支书记祝忠辉表示,围绕湾庄线沿线自然风光,湖陂村举办的油菜花节、自行车比赛等活动,年接待游客20万余人次。村民通过开办农家乐、售卖农产品、提供导游服务等方式,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
记者了解到,我市紧盯群众反映集中的农村道路破损、沿线环境杂乱、道路交通安全等问题,深入开展农村路域环境整治。三年来,完成农村公路“白改黑”1243公里,实现全市省、县道宜改造路段黑化率100%、重要乡道宜改造路段黑化率70%以上,农村地区道路通行条件得到快速改善;修缮疏通排水沟渠4400多公里,补种和修剪行道树9800多公里,农村地区路容路貌得到显著提升;新安装险要路段防护栏420多公里,设置减速震荡标线4.1万多平方米,完成平交道口路面硬化7.1万平方米,增设警示标志牌7000多处,农村道路通行质量和安全大幅提升。
农村人居环境和美宜居
自从村里环境变好后,安义县长埠镇车田村余家自然村村民余凤霞总喜欢在茶余饭后出来走走。“村里的环境好了,生活也更加舒心了。”说起村里的变化,余凤霞连连点赞。
跟着余凤霞的脚步,记者在村里转了一圈,村中道路平坦宽敞,一座座庭院式民房错落有致,房前屋后干净整洁,优美的风景让人心情舒畅。“以前,村里污水、生活垃圾随处可见,自从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之后,村里真是大变样了!” 谈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给村里带来的变化,余凤霞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记者了解到,余家自然村依托西山生态基底,结合千年古道文化,重点打造登山驿站、骑行步道等。在乡村振兴示范村项目建设中,该村注重保留乡土气息,同步推进雨污分流改造,构建“会呼吸”的生态排水网。同时,通过盘活闲置土地种植经济果树,既美化环境,又衍生果品销售、亲子采摘等收益点,让绿色经济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
把目光转向南昌高新区昌东镇下尾村万家自然村,该村于2024年被列入南昌高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项目,“三拆三清”彻底,建成成片樟树林休闲区等。同时,充分发挥村庄内丰富的水资源和毗邻赣江优势,在完成“一整四化”的基础上,融合渔文化、农耕文化和江文化,打造了以“江风渔火,情系万家”为主题的特色乡村。
“村里环境得到很大改善,硬化、亮化、美化、绿化后的乡村处处好风光,一到周末孩子们都跑回来住,说家里住得舒服。”村民张子健说。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三年来,我市以“干净、整洁、有序”为标准,按照“一整四化”要求,重点推进村庄房前屋后环境整治、道路硬化、村庄绿化、污水净化、路灯亮化等工作,高标准打造了991个共同富裕样板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在完成共同富裕样板村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八有”(有村庄建设规划、农村颐养中心、文体活动广场、污水处理设施、公共卫生厕所、农业特色产业、长效管护机制和乡村治理机制)内容,高质量打造了业态丰富、特色鲜明的6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探索了乡村运营,涌现了如南昌县塔城乡湖陂村、进贤县三阳集乡闸上(岗峰咀)村(螃蟹小镇)、安义县长埠镇车田余家自然村等一批示范典型。
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我市始终将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来抓,立足南昌资源禀赋,依托农业农村特色产业,大力开发乡土资源,发挥竞争优势,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就近就业、增收致富。
走进新建区石岗镇的生态湖羊科技产业园,只见标准化羊舍一字排开,一只只湖羊毛发光亮、精神抖擞。“2024年7月,项目正式开工建设,现存栏湖羊3870只。计划2025年出栏1.5万只,预计年产值突破1.2亿元。”市供销有限公司经理钱成亮说。
据了解,该产业园是南昌首个大规模生态湖羊养殖项目,公司统一提供种羊、饲料、技术,统一养殖标准、统一销售,凭借技术、平台等优势,加快扩大养殖规模,同合作社及中小养殖户建立起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并结合农户自己的劳动力优势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产业园远景规划将以羊文化为核心,集羊养殖、羊繁育、羊文化、农产品生产、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于一体,构建‘产业+旅游+文化’功能体系,建成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肉羊供应基地。”钱成亮表示,下一步,园区将着力打造多业态一体化协同发展的一二三产,精准发力全产业链,并通过联动当地农户,带动更多村民增收。
如果说石岗生态湖羊科技产业园发展令人惊喜,那么南昌县冈上镇水禽养殖则令人期待。冈上镇水系发达、河湖纵横、水草丰茂,水禽养殖一直是当地的传统优势项目,优越的自然环境为鸭子的生长提供了极佳的天然场所。
据介绍,冈上镇成立了养鸭协会,每天会进行市场分析,让养殖户与相关企业及时掌握市场行情,交易时合理报价,防止无序竞争。目前,冈上镇有鸭产业国家级龙头企业2个,农民合作社15个、家庭农场(养殖户)960个,规模以上鸭苗孵化基地82家。鸭苗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年销售量达1.6亿羽,已经形成了“种鸭繁育、鸭苗孵化、蛋(肉)鸭养殖、鸭精深加工、鸭品牌推广”全产业链条,鸭产业一年的产值达到14亿元。
三年来,我市大力开展农业特色产业提升行动,申报创建南昌县冈上镇(水禽)、安义县长均乡(蔬菜)、进贤县三里乡(黄鳝)、南昌县幽兰镇(蔬菜)、进贤县李渡镇(白酒)等5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2个省级农业产业强镇和20个市级农业产业强镇,形成了国家、省、市农业产业强镇梯次培育格局。目前,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61家,其中国家级17家,省级131家,上市企业5家。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规模、数量、质量上均位居全省前列。
下一步,我市将巩固深化全市农业农村“两整治一提升”行动成果,计划实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两年行动。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对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人居环境较差、农村户厕改造覆盖率较低的村庄进行整治,两年实施约200个村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重点对环鄱阳湖公路、昌九高铁隆兴大桥2条重要交通干线沿线村庄进行环境整治和整体风貌提升。积极开展“四融一共”和美乡村示范线建设,围绕“景村融合、产村融合、三治融合、城乡融合”的建设目标,用2年时间打造一批“四融一共”和美乡村建设示范线,整体提升全市乡村建设水平,引领全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洪观新闻记者 万敏/文 魏勇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