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行机制是什么意思(合规管理运行机制解析)
《央企合规管理指引》从制度建立、风险预警、风险应对、合规审查、违规问责、合规管理评估六个方面详细规定了合规管理的运行。各级省、市、区在《央企合规管理指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例如建立合规论证机制、建立合规联席会议等。
一、建立健全合规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合规管理制度,要制定全员普遍遵守的合规行为规范,针对重点领域制定专项合规管理制度,并根据法律法规变化和监管动态,及时将外部有关合规要求转化为内部规章制度。
广州市特别规定市属企业的合规管理运行机制,可统筹协调企业原有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管理体系或机制,从组织架构、风险管理工具、管理工作及流程方面进行整合,提升企业在合规管理、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方面的效率效果。
二、建立合规风险识别预警机制
建立合规风险识别预警机制,全面系统梳理经营管理活动中存在的合规风险,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影响程度、潜在后果等进行系统分析,对于典型性、普遍性和可能产生较严重后果的风险及时发布预警。
相较于ISO37301,《央企合规指引》的规定更为宏观,前者指出风险识别要根据不同部门的工作、职责、业务范围等识别风险源,明确具体情况,判断风险发生的概率、影响的程度等,并制作风险清单。
三、加强合规风险应对
加强合规风险应对,针对发现的风险制定预案,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应对处置。对于重大合规风险事件,合规委员会统筹领导,合规管理负责人牵头,相关部门协同配合,最大限度化解风险、降低损失。
四、建立健全合规审查机制
建立健全合规审查机制,将合规审查作为规章制度制定、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合同签订、重大项目运营等经营管理行为的必经程序,及时对不合规的内容提出修改建议,未经合规审查不得实施。
广州市《央企合规管理指引》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要求合规审查按照业务涉及内容,由相应业务部门组织,属于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合同签订、重大项目运营等重大业务事项的,合规管理牵头部门应参与合规审查。此项规定将合规审查工作进行分类分工,重大事项由合规管理牵头部门负责,一般事项由业务部门负责,有利于集中资源解决核心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全面兼顾同时抓住重点。
五、强化违规问责
强化违规问责,完善违规行为处罚机制,明晰违规责任范围,细化惩处标准。畅通举报渠道,针对反映的问题和线索,及时开展调查,严肃追究违规人员责任。
对违规行为的处理,对违规人员的追责可以起到警示、教育、督促的作用,有利于减少和避免更多不合规现象。天津市规定要完善违规行为处罚机制,明晰违规责任范围,细化惩处标准,强化追责问责。畅通举报渠道,针对反映的问题和线索,及时开展调查,严肃追究违规人员责任。
六、开展合规管理评估
开展合规管理评估,定期对合规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对重大或反复出现的合规风险和违规问题,深入查找根源,完善相关制度,堵塞管理漏洞,强化过程管控,持续改进提升。
七、建立举报和调查机制
合规管理是一项十分庞大复杂的工作,其中要牵涉到多个部门、多个机构、多个主体,合规牵头部门和合规负责人未必能面面俱到,事无巨细,对于合规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的违规现象,需要员工向相关部门和人员反映,以便及时制止违规行为,惩处违规人员,避免出现重大风险。
八、建立合规论证机制
《重庆市市属国有企业合规管理指引(试行)》、《贵州省国资委监管企业合规经营管理指引》提出要建立健全合规论证机制,各部门在办理日常业务、执行决策、履行合同等经营活动的各阶段,对识别的合规风险或有关合规问题,确有必要的,可组织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合规论证。合规论证时,组织部门应提供必要的论证资料,提出论证事项、有关分歧意见或存在的问题、初步论证意见。论证资料包括但不限于:背景资料、尽职调查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合规依据等。
九、建立合规联席会议机制
江苏省、广东省、天津市、湖北省提出建立合规联席会议机制,将合规管理与现有管理体系相衔接。联席会议由合规管理负责人召集和主持,通过定期会议指导协调合规管理工作,研究解决合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联席会议日常工作由合规管理(牵头)部门承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