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纸是什么(文房四宝之纸的奇妙进化史)
纸,乃中华文化的重要承载者,历经千年而不衰。在文字和纸都没有出现的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依结绳记事。文字出现以后,将重要的文字刻在甲骨上,甲骨即相当于现在的纸张。

甲骨文
纸的演变进化过程,可追溯到华夏的殷商时期,当时,人们使用甲骨作为书写材料。到了西周时期,开始使用竹片和木片作为书写材料。先秦以后,简牍开始出现。简,为竹片所做,牍,乃木片制成。用漆或墨在简牍写成文字后,再用韦或丝串联起来,便成了那时的书籍。

战国竹简
由于缣帛极为昂贵,竹木片又太笨重,于是人们便开始寻求轻便易得的书写材料。
随着桑蚕业和丝织业的不断发展,贵族们开始使用更便于书写的材料,缣帛。缣帛昂贵,人们又开始寻找新的书写工具。随后,纸就被充满智慧的华夏先祖创造出来了。

西汉初期帛书
最早的纸,诞生在2200年前的西汉初期,据考古发现,我国现存最早的纸张,是在甘肃出土的西汉早期的一张纸。1978年,考古发现,陕西扶风中颜村西汉窖藏中颜村纸,属西汉中期。1933年,中国考古学家黄文弼在新疆罗布卓尔西汉亭燧遗址中,发现西汉后期古纸——罗布淖尔纸。那时的纸比较粗糙,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西汉纸
公元105年,经东汉蔡伦(被认为是现代造纸术的鼻祖,但不是发明造纸术的人)把造纸术改进之后,人们记录信息的载体,便定格在纸身上。因此,纸的出现满足了人们书写的需求,也成为了中华文明几千年来,得以长盛不衰源远流长的重要载体。

东汉纸
蔡伦对造纸术改进之后,在东汉末年便出现了名为“佐伯纸”的名纸。
汉代造纸工艺流程为:切麻--洗涤--浸灰水--蒸煮--舂捣--打浆--抄纸--晒纸--揭纸。

汉制纸流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绝大部分都是麻料纸,造纸的原料多为麻绳头、旧布、破渔网等废旧麻类。此外还有桑皮、楮皮、藤角等为原料制成的藤皮纸出现。随着造纸技术的不断进步,魏晋南北朝时,纸的生产量空前增加。
东晋末年桓玄掌握朝政后,废掉晋安帝,自称为帝,改国号为楚,下令停用简牍,代之以黄纸。因此,自东晋以降,就不见有简牍文书出土了。晋朝时,剡溪出产的野生藤皮纸最为出名。

唐麻纸
隋唐时期,著名的宣纸诞生。唐代在晋隋代染黄纸的基础上,又在纸上均匀涂蜡,经过砑光,使纸具有光泽、莹润、艳美的特点,时人称硬黄纸。此制纸技艺记载于唐书《历代名画记》中:“江东地润无尘,人多精艺,好事家宜置宣纸百福,用法蜡之,以备摹写。”。

澄心堂纸
五代制纸业又有继承和发展,歙州制造的“澄心堂”纸,直到北宋,一直被公认为是最好的纸。
宋末元初,徽州泾县的宣纸开始崭独占鳌头。泾县占据天时地利,具黄山、九华山之秀气,染巢湖、太平湖之灵气,宣纸的名气渐渐壮大,称为纸中帝王,千百年来备受文人墨客的钟爱。这个时期,造纸术更加成熟,名纸开始仿造,尤以“澄心堂”纸最受欢迎。

宣纸
宋元时期,造纸原料扩大为麦茎、稻杆等材料。江南、长江流域等地以竹子为原料的竹纸也很受欢迎。这一时期,南方大量盛行皮纸、竹纸,北方仍生产麻纸,这三种纸中,皮纸最受时人欢迎。

竹纸
明清时期,造纸业既兴盛又有创新,各种笺纸再次盛行起来。造纸原料几乎没有变化。纸的产量以竹纸为首,皮纸次之,麻纸产量最少。皮纸仍以安徽宣纸为最佳,其原料主要为青檀皮(外加少量稻草)。竹纸以江西、福建生产的“连史纸”“毛边纸”最多。麻纸盛产于北方各地,皮纸南北均有。明清时期,泾县生产了一种丈二匹纸,除供书画使用之外,还作为发榜用纸,故称榜纸。

清乾隆金箔彩纸
明清时期的纸不再是单一的纯色纸张,还加入了各色花纹纸,成为纸张中的珍品。
民国至现代,纸张的用途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书写文字、绘画和记录使用了,也作包装、盛放、装饰等用途。纸张还成为了一种工艺,如纸雕技艺。

清彩色纸
造纸是一项重要的化学工艺技术,造纸技术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
纸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纸是文字最重要的载体。纸的出现,推动了纸质书的出现和发展,对人类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有着巨大的作用。纸的使用既方便又廉价,提高了文化信息的传播速度和效率,使书籍、文献等文化载体得以更广泛地流传和保存。总而言之,纸的发明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也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