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官是什么意思(中国古代文化之职官)
这里说的职官主要是指各朝各代的官职的称呼,因为历史的变迁,很多官位的称呼有很大的变化,简易的分为三类:中央官制、地方官制和品阶勋爵。
中央官制:
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分别设相和将,分掌文武,比较有名的向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当时两人就是赵国抵抗秦国的柱石。

负荆请罪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
秦统一全国后下设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组成了中枢系统。丞相佐理国政,太尉掌管军事,而御史大夫为皇帝的秘书长兼管监察。吕不韦、李斯等人都是秦国著名的宰相。
到了西汉末年,改丞相为大司徒,太尉改为大司马,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号称为三公。但是慢慢的皇权和相权就开始发生了争夺,到东汉时期,设立了台阁,逐渐地将三公的权利架空。在南北朝时还有不断的变化。
到了唐皇帝朝的时候以左右仆射为宰相。到了宋代以后中书和枢密院分掌文武,号称二府,正副首长成为枢密使、枢密副使。向狄青等名将就曾担任过枢密使。而在辽代设立的是北、南宰相府。元代的时候设立的是中书省,开始设立六部。
到了明代废除了中书省,设立六部,此外还有内阁。内阁内最有权利和威望的成为首辅,比较有名的明朝的首辅如张居正、三杨等。清代延续明制,但是自雍正开始,设立军机处,军机处成为皇帝控制朝政的权力部门。
秦汉时中央的行政长官有:1、奉常(管宗庙礼仪)2、郎中令(管宫廷侍卫)3、卫尉(管禁卫军)4、太朴(管皇帝马车)5、廷尉(管司法)6、典客(管少数民族)7、宗正(管皇族事务)8、治粟内史(管租税赋役)9、少府(管宫廷总务)合称为九卿。电视剧中常有一句台词说三公九卿就是来源于此。
此外还有六部,分别是礼部、吏部、兵部、工部、户部、刑部。其正副手分别为尚书和侍郎。
此外中央还有监察官和谏官。监察官的作用是百官进行纠弹,谏官是对皇帝进行规谏。目前已知最早的谏官是战国的御史,西汉时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后来成立了御史台,因此习惯上称监察官为台官;到了明清事情,改为都察院,首长称为左、右都御史。向东林党人左光斗就是出身这个衙门。
地方官制: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地方官制称谓都不同,有的地方行政单位有邑县,其长官楚称为令尹;晋称为大夫,鲁称为宰。秦汉时期万户以上的县,长官称为令,不及万户的称为长。到了宋代以后称为知县。
秦汉时期的县以上的行政单位为郡,长官是郡守,掌握军事的是尉,掌握监察的是御史。汉武帝时候全国分为十几个监察区,称为州或部。设置刺史一人,监察所属的郡国。后来随着战争的发生,刺史逐渐地掌握军权,因此刺史就有了两套属官,一套在监察系统,一套在军事系统,这里面有司马、参军等副职。
唐代的时候按照地域分为若干的道,每道派京官一名,开始巡视,先后成为巡察使、按察使等,后来唐代设置了节度使,成为总揽全部军政、民政、财权和监察大权的地方大员。著名的唐代藩镇叛乱就源于此。宋代简称为知州。
到明代的时候沿袭元代,将行中书省改称为承宣布政使司,长官称为左右布政使,后来明代有战事时,派朝臣巡视地方,称为巡抚,遇到军事问题牵连好几省的,则派总督处理。到了清代的时候,总督称为固定的封疆大吏,特别是我们熟悉的直隶总督,在清代绝对是总督中的核心位置。
品阶勋爵:
品:汉代的时候以禄石作为官位高低的标志,例如刺史、太守的为两千石,县令为六百到一千石;隋唐的时候分为三十级;明清简化将九品分为正从,共十八级。明清的时候为了区分品,官员的官服上会绣上不同的动物,一般文官为禽鸟纹;武官为走兽纹。有个成语叫“衣冠禽兽”据说就来源于此。当然为了区分官员的等级,其衣服的颜色,身上的配饰,头顶的帽子等等,无不显示出官员的等级。

可以看到官员的衣服颜色,胸前的图案完全不同
阶:唐代的时候把前代的散官官号加以整理和补充,并重新规定了品级,称为阶官。例如文官从一品称为开府仪同三司。后来朝代都有延续,但是名称和品级不同。
勋:类似有阶,例如有上柱国将军、轻车都尉等。
爵:据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一般来说异性可以封爵,同性可以封王。比如明初的常遇春、徐达等,此外像金庸先生的《鹿鼎记》韦小宝等,都是爵位。但爵位更多的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没有什么实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