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净戒是指什么意思(剃个光头就想冒充高僧?)

转眼五年过去,鲁智深已具备了单独修行的资格,并且可以到各寺院游学。这也是他一直向往的事情,就像前辈玄奘法师一样可以不远五万里前往西天求学。在前往目的地那烂陀寺的过程中可以说是走到哪学到哪,佛法得以日益精深。
出发前要做的就是检查出行必备的东西是否都已齐备,就像我们出去旅行或者留学生出去留学一样,换洗衣物肯定是必备的,吃的备一些也很有必要,最主要的是各种证件,身份证是必须的,银行卡也有必要带着,出国的留学生护照是必不可少的。智深出门游学前要检查的除了衣物外,最重要的就是度牒和戒牒了。
有了戒牒一般也就代替了度牒了,因为戒牒只要真正受戒的僧人才能持有的身份证明,就像现在的我们很多时候驾驶证就可以代表身份证了。
凡是经过传戒仪式受了戒的僧人,都可领取戒牒作为受戒的证明书。唐宋时期的戒牒是由政府部门发给的,清代以后则改由传戒寺院发放。戒牒是具有身份证的作用,实际上充当了僧尼旅行的护照。每逢遇到关津隘口,僧尼都可凭着戒牒,交验通行。倘僧尼到其他寺院挂单安单,也要把戒牒交与寺院内知客查看,持有戒牒的僧尼,可在他寺任意去留,而无戒牒的僧尼,至多只留一宿二餐,第二天一早就会被打发上路。
看到了吧,戒牒对于一个僧人来说就是各大寺院的终身房卡和饭卡,所以出门之前一定要查看戒牒是否已经放到了行囊中。
多说一句,度牒在清代初期就被废止了,戒牒也由政府部门颁发改为传戒寺院发放。因清代各地传戒频繁、戒牒的形式与内容都差别很大,然其作用,却不尽相同。
再多说一句,如果欲受具足戒的女性出家人,在受沙弥戒之后,年满十八岁,还要多受一种“式叉摩那戒”。受此戒的人称为“学戒女”或“学法女”,经两年以后,才可受具足戒。式叉摩那戒共有六戒,女性出家人多受此戒的原因,据《十诵律》说:“六法者,练心也。试看大戒(即具足戒)受缘;二年者,练身也,可知有无胎。”这就是说,式叉摩那尼之所以要受二年六戒(又叫“六法”),一是考察其是否具有受具足戒的缘份,二是在两年中查明其腹中是否有孕。
由此看来,早期沙弥尼中“不淫欲”之戒,确曾存在持守不严的情况,为防止破戒有孕者受具足戒成为比丘尼,所以寺院才规定出家女在成为比丘尼前一定要先经过式叉摩那尼阶段。但在佛教戒律较完备之后,沙弥尼到比丘尼间的这两年守式叉摩那戒,就仅是一种习惯了。
之前说过了智深曾受沙弥戒和具足戒,也说了戒坛是分三层的,相应地在佛教有着“三坛传戒”的说法(这是相对应寺院方来说的,对于僧人一方就是受戒,其实是一回事)。还有一戒就是“菩萨戒”,历史上受菩萨戒的著名僧人就是六次东渡才成功的律宗大和尚——鉴真。
所谓三坛传戒指的是传“菩萨戒”,又叫“三聚净戒”。“聚”是种类的意思,即三种清净的戒规,其中包括:
一、摄律仪戒。摄律仪戒的核心是要求受戒者遵守佛教制订的各种戒律,如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积善防恶;
二、摄善法戒。摄善法戒要求受戒者修善法积功德,多做好事;
三、摄众生戒(也叫“饶益有情戒”)。要求受戒者教化济世度众生。
由于唐朝佛教有密宗、天台宗、真言宗、禅宗、律宗、华严宗、净土宗、三阶宗等等,各宗所修不同,在受戒仪式上有一定的区别。三聚净戒是属于大乘佛教的戒律,凡修菩萨行的佛教信徒都要受三聚净戒,而汉化寺院主要都是信奉大乘佛教的,所以自明代始,传菩萨戒就成为所谓“三坛连受”的一项重要内容。
有必要说明的是,从初坛传戒到二坛传戒,从修行层次上说的确是高了一级的,但三坛传戒却不意味着比初坛或二坛有修行层次上的高下差别。它是出家五众(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尼、比丘、比丘尼)和在家修行的居士(优婆塞、优婆夷)的通行戒,而且可以根据自愿,从师受菩萨戒,不是必须受的。
三坛传戒仪式,因受此戒者不光是出家人,还包括在家修行的佛教徒。戒师在传戒时往往要同时为众多的新戒授受,故多采取集体传戒形式,且多在佛殿等较大的场所举行。与初坛受沙弥戒和二坛受具足戒的传戒过程略有不同的是,传戒时一般在佛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位;左上高座供尊证师十方诸佛、羯磨师文殊菩萨、教授师弥勒菩萨及同学等侣十方菩萨位;右上高座候所请菩萨戒法师。
传戒之前,亦须鸣钟召集众位新戒来到佛殿,在仪式上开始与初坛受沙弥戒和二坛受具足戒情形相似,先请戒师入坛,由戒师宣讲三聚净戒的内容与意义;然后,戒师拈香作梵,教新戒诸人奉请释迦牟尼为得戒和尚,文殊师利菩萨为羯磨师,弥勒菩萨为教授师,十方一切如来为尊证。
在这方面,三坛传戒与初坛、二坛不同。初坛、二坛所请戒和尚、羯磨师、教授师皆为寺院中前辈僧人,而三坛所请则为所信仰的神佛菩萨。奉请之后,进行三世罪忏悔及发十四大愿,最后宣说菩萨戒相,其间传授问答方式基本与传比丘戒相似。
受菩萨戒的僧人与受沙弥戒和具足戒的僧人有一个明显的不同之处就是我们在古装电视剧中经常见到的和尚与普通光头相比区别最大的标志——戒疤。不过要说明的是,在唐朝的僧人头上肯定是见不到这个的,在宋朝也是见不到的。
三坛传戒时烧香疤的习俗仅仅见于汉化寺院,相传此习俗是由元世祖至元廿五年(一二八八)开始的。当时释志德住持天禧寺,他每次为七众(包括出家五众及在家修行的二众)传戒,都用香燃于新戒的头顶,并把烧香疤视为是终身信奉佛教的一种誓约。
这种通过皮肉之苦以表示信教之虔诚的作法,很能投合人们的欲经受艰难困苦以达到幸福之彼岸的心理,较之空洞地发表誓愿,也更具有经受考验的意义,故而越来越多地被众多汉化寺院所接受,并盛行开来,至今一些寺院中还可看到旧时出家的僧众头顶上仍留有白色的疤痕。这一制度有效地杜绝了剃个光头冒充僧人的情况,因为能忍受得了烧戒疤之疼的都是佛性坚定之人,普通的光头可没有这个决心。

一般在受菩萨戒之时,要由戒师为受戒者燃香于头顶。菩萨优婆塞、优婆夷应在头顶燃九柱香,菩萨沙弥、沙弥尼燃三柱香,菩萨比丘、比丘尼燃十二柱香。以后,燃香之处不再长出头发,而留下鲜明的疤痕,使人一见即知此人受过菩萨戒,并可由此疤痕的数目,判断其身份。
再说回鲁智深,除了没人修行提升之外,时不时地还有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那就是为俗世往生之人进行超度仪式。这可是一份有爱心的工作,不仅能弘扬佛法又可以助有缘人(能够请到僧人做法的都是有缘之人)早登极乐世界,利人利己。
在进行超度仪式也就是做法会的时候,要先将菩萨和佛陀像安置在平台上,然后后面再用细长的三角旗和花卉装饰一番。最后,举行仪式之人只需要像在寺院一样打坐念经就可以了。
值得一提的是,唐朝前期在民间影响力比较大的是三阶宗创设于隋朝的无尽藏。他们宣称:佛法必然会在这个无常的世界消失,所有宗教之间,僧俗之间的区别都将失去意义。
此派信奉者与其他派别不同,他们离群索居,不与其他僧侣同住,而是住在特定的寺院之中。他们主张普遍的尊崇一切生命中的佛性。无尽藏在各地都有分支机构,每年元日和鬼节(七月十五),各机构所在地的的信众都会向寺院捐钱,也就是添香火。
寺院负责人会用他们手里的钱来维修寺庙破损建筑和为佛祖镀金金身以及救济穷人等,这些都无可厚非,信众们为寺庙添香火本身就是做这些之用。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寺院负责人除了把钱用到寺庙事务之外竟然还用来放贷收利息,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慢慢的,寺院的僧人们从一开始的为佛祖造金库到后来的为自己守金库,早就忘了初心,与佛教宗旨渐行渐远,甚至攻击正统佛教,这可不是统治者想要看到的现象,于是在八世纪中叶被唐玄宗李隆基给取缔了。
虽然三阶宗的无尽藏被取缔,但是他们很多的观点还是很好的,与禅宗的很多观点不谋而合。好在禅宗吸取了三阶宗的教训,作为自成一体的汉化佛教是在融合了传统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之后形成的符合中国人独有的教义,所以得以延续至今。